随着各大城市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完毕,12个"万亿地级市"的最新发展状况也大致呈现。
总体来看,大部分万亿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高于全国,表明头部地级市普遍发展势头良好。单项指标方面,多个城市的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力,与此同时,服务业增势偏弱,外贸进出口则分化剧烈。
从单个城市来看,苏州是GDP和消费增长最为强劲的城市,佛山则成为GDP和固投增速最慢,同时也是GDP名义增速唯一下降的城市。泉州在多个细分指标上表现优秀,常州则有多项数据表现不佳。其他城市细分指标总体一般。
万亿地级市一季度经济增速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制表/第一财经
根据2023年统计数据,全国共有26个城市的GDP总量超过1万亿元,其中地级市有12个,分别为苏州、无锡、郑州、长沙、南通、佛山、合肥、东莞、福州、泉州、烟台和常州。同属广义地级市的副省级城市在此不列入比较。
工业普遍飘红
第一财经日记根据各地统计局公开数据梳理发现,一季度,有8个万亿地级市的GDP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按增速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苏州(7.9%)、南通(7.2%)、泉州(7.2%)、无锡(6.8%)、福州(6.3%)、郑州(6.2%)、烟台(6.1%)、东莞(5.5%)。4个城市的GDP增速低于全国,分别为常州(5.0%)、合肥(4.6%)、长沙(3.8%)和佛山(1.1%)。从分布区域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地区都既有表现较好的城市,也有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城市。
从经济总量来看,"最强地级市"苏州以5549亿元的成绩保持遥遥领先,也是一季度GDP唯一超过5000亿元的地级市。无锡、郑州、长沙3市的GDP总量都超过3500亿元,形成第二梯队。其中无锡、郑州双双反超长沙,三者的GDP增速直观地反映了这种此消彼长之势。其他城市的GDP总量都在2000亿元级别,形成第三梯队,其中南通距离踏上3000亿台阶仅一步之遥。根据记者计算,东莞的名义GDP增速超过8.1%,高居所有万亿地级市第一位。
工业生产是支撑万亿地级市发展的基础力量。一季度,12个万亿地级市中的10个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过全国(6.1%),其中郑州增长15.0%,合肥增长12.0%,东莞增长10.1%,增速均达到双位数。公布一季度数据的城市中,只有长沙的增速(5.8%)低于全国。
另外,佛山市只公布了2024年1-2月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76.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同时公布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1500.65亿元,下降0.3%。佛山市统计局在公布数据时坦然承认,前两月"主导行业支撑乏力",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前三位的行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39.63亿元、68.52亿元、47.31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9%、-6.2%、5.5%,三大行业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6个百分点。作为制造业大市,工业疲软直接拖慢了佛山的整体经济增长。一季度,该市实现GDP2872.6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25亿元,实际增速为1.1%,名义增速为负数,皆为26个万亿级城市的最后一位,同时也是万亿级城市中唯一经济缩水的城市。
一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郑州工业数据实现快速增长,与当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努力分不开。近年来,郑州市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重点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汽车制造等20条重点产业链。一季度,规上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3.4%。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工业、铝及铝精深加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4.8%、19.1%、16.9%。
值得一提的还有"世界工厂"东莞。近年来,由于遭遇外贸承压和产业转移等多重挑战,东莞经济陷入低迷,去年GDP增速仅为2.6%,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9%。但凭借庞大且活跃的市场主体和持续的创新突围,东莞经济正摆脱泥潭,重拾升势。2024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该市新增市场主体31万户,总量连续12年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新升规上工业企业1797家,新增数字化转型企业1216家,均居全省第一。尤其亮眼的是,去年东莞通过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推动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突破千亿。今年一季度,东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175.21亿元,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12.0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路由器、集成电路、半导体储存盘、智能手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82.6%、137.3%、76.4%、13.6%。
服务业表现欠佳
相比工业的大面积飘红,一季度万亿地级市的服务业形势则不那么乐观。12个城市中的7个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5.0%),5个高于全国。高的城市普遍超出不多,最高的是苏州,增长7.1%,第二名是无锡,增长6.6%;低的城市却大多差距较大,最低的是东莞,仅增长0.8%,并列倒数第二的是佛山、合肥,增速同为2.7%。工业增速最快的郑州,服务业增速也只有2.8%。
苏州的服务业增速不仅在万亿地级市里夺冠,在GDP十强城市中也高居第一。一季度,该市服务业同比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8%,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根据苏州市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1~2月该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6%。29个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营业收入增长面达79.3%,其中10个行业增速超过20%。一季度全市监测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同比增长60.6%。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苏州文旅市场再创新高,共接待游客1020.91万人次,同比增长11.05%,其中苏州本地游客占比约30.29%,外地游客占比69.71%。苏州上榜全国热门城市第六、周边游热门城市第六、酒店预订热度前十。
近年来,江苏省另一个地级市无锡市的发展步伐稳健,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再次居于万亿城市前列,其中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显著。一季度,无锡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966.08亿元,同比增长6.6%。今年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51.44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9%,规模以上文化创意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9%,均呈现两位数增长。
跟郑州相似,东莞的服务业与工业也呈现增速悬殊的局面。一季度,东莞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44.02亿元,同比增长0.8%。细分数据乏善可陈,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84.75亿元,增长4.2%。当地统计局列举表现较好的行业是邮政、电信和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18.1%、9.3%、27.0%。运输市场中,公路、水路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增长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