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5月2日电 题:文韵沁湾区
新华社记者陈凯星、叶前、吴涛、邓瑞璇
莽莽珠江贯五岭,奔千里,汇湾区,入南海。在珠江流经广州的对外交通要道白鹅潭处,一栋典雅壮丽的场馆巍然矗立,如同一艘巨轮泊于江岸、风帆正举。
5月1日,集广东美术馆新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为一体的重大文化标志性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向公众开放,一个蕴藏岭南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奥秘的珍宝盒子被缓缓打开。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承担着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的职责,将推动人文湾区建设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当前,广东正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培育向上向善、刚健朴实文化,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白鹅潭畔,江风文韵相融,贯通古今,连接中西。
白鹅潭畔 巨轮扬帆
甫一开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门前,等待进馆的市民游客就排起了长龙。
为了赶上第一天参观的“头啖汤”,深圳市民张建提前一天赶到广州。他说:“不论是建筑还是馆藏,艺术中心都让我充满了期待。”
“艺术中心是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总设计师何镜堂介绍,长近360米的艺术中心,展陈面积超4万平方米。三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有巨轮出海之态,寓意“岭南文化乘风破浪、远播四海”。
三馆之中面积最大的广东美术馆新馆内,“新时代·新跨越——广东美术馆新馆系列大展”8个主题展览规模壮观、气势磅礴。
集广东美术馆数年馆藏精华,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机构馆藏经典,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关山月等700多位中外艺术大师的近千件书画、雕塑等作品按照不同主题,一字排开。
“一下子能看到这么多大家的经典作品,真过瘾呀。”参观展览一整天的市民张秋婷说。
绚烂的灯光、珍贵的影像、迷人的音效,位于美术馆三楼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则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拍照“打卡”。
木棉、紫荆、莲花……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市花,以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诠释岭南文化的魅力。光影流转,“太美了!”赞叹不绝于耳。
“我们采用数字艺术与传统绘画融合的手法,不仅复现了岭南画派的美感,还塑造了一个饱含湾区特色的生命花园。”创作“南国花园”主题展的艺术家费俊说。
非遗馆四楼,约1米高、4米多长的大型骨雕作品“湾区同心”巧夺天工,广州镇海楼、香港金紫荆广场、澳门大三巴等湾区地标纤毫毕现。
国家级非遗象牙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说,为完美复刻湾区的名山秀水,作品集合20多名工匠、共用工时约3000天制作而成,使用的牛骨材料达13吨。
而这只是非遗馆物华天宝的一角。馆内,广东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悉数与观众见面。
“我们着力把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打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殿堂和重要平台,使它成为既是世界了解岭南文化、中华文明的一个窗口,也是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了解世界各国文化、文明的一个窗口。”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斌说。
馆以载文 活态传承
“这本我看过!”“原来这也是广东的作品”……广东文学馆内,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从欧阳山的《三家巷》到“打工诗人”郭金牛的《纸上还乡》,兼容并蓄、悠久灿烂的岭南文化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我们希望将文学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学大本营,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等活动于一体的文学殿堂。”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说。
滔滔珠江,见证千年文脉传承;馆以载文,凝聚岭南厚重文化。承载这一切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是广东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缩影。
在北江流经清远城区中心的江段上,坐落着首家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
书院藏有岭南历史、文化等领域书籍近3万册,还持续开展二十四节气茶席、国学公益班等活动。2017年书院落成后,这座曾少人问津的小岛成了市民流连忘返的去处。
一壶白茶,一本古书,从《清远县志》中探寻家乡本源,在古籍文献中研究地方历史,在文化公开课中与学者同好共学交流……57岁的清远市民陈卫红说:“书院一落成我就经常来,这里就是我们家门口的‘诗和远方’。”